作者 : 李歐梵
書名 : 上海摩登 : 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-1945
出版資料 : Hong Kong 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(China) Ltd., 2006
索書號 : 638 4074 2006
內容簡介 :
我個人在上海的親身經驗,讓我把上海和中國現代文學聯繫在一起。在這本書中,前半部我描述了上海這個現代城市,後半部分析的是六位上海作家。重繪上海文化地圖的過程,既和印刷文化關係密切,更離不開電影,否則對不起上海當年的「聲光化電」。所討論的作家,除了新感覺派的劉吶鷗、穆時英、旅蟄存,還加上了邵洵美和葉靈鳳,我要探討鮮為學者注意的兩面:「頹廢」和「浮紈」。至於張愛玲一章,因為每次和學生談論她,都很興奮,我希望從一個「張迷」的角度進入她的作品。最後一章「雙城記」,當然和香港息息相關,我多年追蹤三十年代的上海,但無時不想到香港,這兩個城市形影相隨。
在李歐梵眼中的上海,雖已「人老珠黃」,但法租界、新口岸、咖啡廳的「一絲餘韻」,對他來說,仍有很大的吸引力。正如作者所謂,他所愛的不但是上海昔日少婦般的嫵媚,還戀她今日徐娘般的風韻。他的《上海摩登》就像時光隧道般,帶我們回到三十年代上海的繁華盛世,重構她昔日的嬌媚。那裏,我們可以看到她的嬌艷媚俗,以及作者的上海情意結。
書語摘錄:
「西方帝國主義存在的一個侮辱性標誌是,在公共租界的公家花園門口有一塊臭名昭著的招牌,上寫『華人與狗不得入內』。其實,真正的招牌並不是這樣寫的,但對中國人來說,一樣是侮辱:它是一九一六年頒佈的五規定,寫在告示上,第二條說『狗和自行車不得入內』,緊跟著是第三條『華人不得入內』,除『伺候白人的中國傭人』外。」〈重繪上海〉
「(良友畫報)每期雜誌封面都有中英文標題:中文標題印得很大,但不如英文標題設計得那麼藝術──The Young Companion。這整個封面,包括文字和人物形象,其『副標題』或說其『副文本』都清楚暗示了:年輕、富有、魅人的女性(被塑造成)是讀者的『良友』:因此這些設計這些夢幻女性是要讓讀者進入雜誌的文字,文字內容才向你提供真正的『知識伴侶』。」〈印刷文化與現代建構〉
「如果出版文化在這個視聽的適應過程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,那麼,這個可視媒介的流行迅速導致了一個逆反過程──視聽進入了書寫,電影成了小說技巧的主要源泉。」〈上海電影的都會語境〉
「不說殖民化戲擬,我更願意把這種景象──上海租界裏的中國作家熱烈擁抱西方文化──視為是一種中國世界主義的表現,這也是中國現代性的另一側面。」〈上海世界主義〉
「張愛玲會把香港描寫成一個急於去魅惑她的殖民主子的『妓女』,而這個城市顯然是很有目的地把自身置於西方殖民者的注視之下,並僅僅按殖民者的想像來物化自己。然而,東方式的荒誕場景,誠如張愛玲的小說技法所示,不斷受到一個局外敘述者的評議,而這個局外人屬於上海不屬於香港。」〈雙城記〉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My Thoughts... (我的意見)
* 請在 "發表意見的身分"中選擇 "名稱/網址", 並在名稱列上填寫您的名字